北海村庄大叔黄炳权靠着养牛每年能赚上千万,可他既不卖牛肉也不卖牛奶,收入竟都来自牛粪。他把从养牛场到鱼塘的每个环节都串联起来,打造了一个循环经济的好样本。
广西区农业村庄厅的数据标明,黄炳权饲养场年产有机肥3万吨,按商场均价3000元/吨核算,年创收9000万元。
咱们都说黄炳权这个人“想得开”“看得远”。我实地看望了他的牛场,一路走来,看到的不但是挣钱,更多是一个农民企业家对绿色开展的执着寻求。
1995年黄炳权靠祖传配方开了家酒厂,生意兴旺的一起带来了一个烦酒糟处理。一开始他联络当地饲养户消化,跟着产值上升,这条路走不通了。
眼瞅着一堆堆发臭的酒糟,乡民没少上门诉苦。黄炳权想来想去,买了1000多头印度奶牛,计划自己处理酒糟问题。
那阵子他成了村里的笑柄。乡民玩笑说:“老黄家的牛棚比咱们住的还舒畅呢!”可黄炳权不为所动。
我采访了几位在黄炳权牛场干活的职工。他们说,一头牛正常每天要吃掉价值22元的饲料,可在这儿养一头牛的本钱只需3元。
这个诀窍在于果皮。黄炳权跟邻近的罐头厂协作,收买抛弃果皮,用菌种发酵后喂牛。这些果皮不但廉价,营养价值还高。
在牛场一角,我见到了他研制的发酵池。从果皮到牛粪,再到有机肥,每个环节都通过精心设计,简直做到零糟蹋。
2010年黄炳权承包了几千亩抛弃盐场,计划养鱼。乡民都觉得他又在瞎折腾。但是没有想到,他用发酵后的牛粪当饵料,一年光卖鱼就进账200多万。
河北农业大学畜牧专家李明向我解说:“牛粪经发酵后富含有机质,投入鱼塘可促进藻类成长,构成完好的生态链。”
养鱼成功后,黄炳权又把目光投向了有机肥料。他告知我:“牛粪制成的有机肥不但对地好,还特别受果农欢迎。”
北海市农业局的计算显现,黄炳权的饲养形式协助周边农户每亩增收6000元以上。
看着牛场门口川流不息的参观者,黄炳权说他下一步想把牛场打造成生态农业示范园,让更多人了解绿色饲养。
跟黄炳权聊了一天,我殷切感触到他对农业的那股子“牛劲”。从一个普通农民到年入千万的企业家,他用实际行动证明:村庄创业大有可为。
张老手记:黄炳权的故事告知咱们,农业立异不能只盯着产值,更要重视生态价值。在村庄复兴的大布景下,这样的绿色开展形式值得推行。